找到相关内容324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回 向

    ,举室通明,何能只照一物,他物不能沾光?   懂得一切的人,才能拥有一切;舍弃一个,就是舍弃一切。舍弃一切,人生还拥有什么? 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00959300.html
  • 潘综以死救父免于匪祸

    生命。’潘综听了父亲这一番话,虽觉很有道理,但还不肯舍弃年老的父亲,结果终于给匪兵追上。潘综向匪兵叩头说:‘我的父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,求求你们饶恕他,保全他的老命吧!’他父亲潘骠也向匪兵请求说:‘我的儿子年龄轻,本来可以走避,为了不肯舍弃我,所以没有走。但我年已老,死也没有关系,只求求保全我儿子的生命。’有一个匪兵正要举刀砍杀年老的潘骠,老人家吓得魂不附体,潘综急忙把老父抱在腹下,匪兵就举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8/07/19472317191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有些教禅的比丘据说是圣者,但却不尊重戒律,

    问:有些教禅的比丘据说是圣者,但却不尊重戒律。他们的行为使得许多人怀疑他们的禅法。请问禅师,这是他们的修行有问题,还是他们的禅法有问题? 帕奥禅师答:在《增支部》里,佛陀说:「对于我为众弟子所制的戒,我的圣弟子宁可舍弃性命也绝不违犯。」。因此,若他们是真正的圣者的话,他们宁可舍弃性命也绝不会刻意犯任何罪。再者,圣者对佛、法、僧及三学拥有不受动摇的信心。因此,若他们是真正的圣者的话,他们就会对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尊重戒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10/01/20250396747.html
  • 《入行论》讲记(三十六)

    殊胜的愿行菩提心,从此以后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守护菩提心,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,并且努力做到恒时不违越菩萨学处。   此处的菩提心,是指世俗菩提心,不能舍弃这样的世俗菩提心,是本品宣说的主要内容。以什么样的方式不舍弃呢?就是以不放逸和正知正念不舍弃。不放逸的话,一定要精进不懈怠,不要认为我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了,以后不用度众生了,天天都是很安闲地坐着,这样并不是菩萨的行为。受了菩萨戒以后,大家...

    著:无著菩萨  译讲:索达吉堪布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1636107424.html
  • <净土缘>之妙语

      有一种善念叫慈悲。给予是全部的含义。只要你愿效法。世界就会充满活力。  有一种愿力叫接引。光明是温暖的手臂。只要你肯握住。生命就会出现奇迹。  有一种信念叫归依。佛性是原本的动力。只要你愿回家。弥陀不会将你舍弃。   当慈悲在心中苏醒。万物会自然交融。就连落花的心事。你也会听的很清。  当慈悲在心中苏醒。怨恨便失去踪影。喜悦化成了甘露。滋润遍法界众生。   当慈悲在心中苏醒。爱心会...

    佚名

    |格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114253175.html
  • 十项应当远离之事

        (一) 与世事纠缠不清,一心眷恋世间八法的上师,应远离之。   (二) 挠乱自己的心意和损害修行觉受的友伴,应抛弃之。   (三) 尘器和烦恼甚重的寺庙和住所,应远避之。   (四) 以偷盗抢夺或欺骗的方式来谋生,应禁绝之。   (五) 对自心和修行有损害的作业,应舍弃之。   (六) 对身体有害的物件及行为,应远避之。   (七) 对增进欲望和吝啬的贪执...

    岗波巴大师著 张澄基 译

    |岗波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709323292.html
  • 当有人损害了你

      我心爱的人背离了我。我依赖的人辜负了我。可我还得帮助他们,还得为他们祝福。   是的,我的经历改变了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。但我不愿放弃对他们的期望。我愿记住他们,我愿为他们祝福,在他们身上毕竟还有一点东西在闪光。   我不愿为此舍弃了对人们的信念。因为那正是您所给予我的最好的财富。没有了它,我们自己的存在也就变得虚幻,变得色彩黯淡。   我愿为一切我熟识和心爱的人祝福。让我们大家...

    (美)玛乔丽·霍尔姆斯

    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301173536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,那么,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?

      赵朴初答: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,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。第一、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--即确是为求解脱,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。第二、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,如果有室家的欲望,应当自动还俗;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,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。第三、出家有许多限制,例如:要得父母允许,要年满二十(求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的),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,不是逃避刑法、债累的等等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06203710735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为什么这种判断是非的集会也称为结集呢?

      赵朴初答: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。七百比丘的结集,费时八个月之久。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,想也不会很短。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,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。拿两派的戒律两相比较,大众部的僧祇律较简略而多通融,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;僧祇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,对于开戒(包括乞受金银在内)多有方便,十诵律则与此相反。显然,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481510777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从事杀生业者,是否可归依佛门?

    行为就能净化,因缘成熟的话,自然会舍弃杀生的行业,是故,从事杀生业者照常可归依佛门。 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75112114.html